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古迹焕新颜 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提速推进 来源:北京商报 7月15日,古迹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以“历史文化‘金名片’ 绽放新光彩”为主题的焕新护工采访活动,活动现场,颜北遗保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京市进副局长凌明表示,中轴作提北京中轴线是线申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长期以来,速推市委、古迹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中轴线的焕新护工传承与保护。近年来,颜北遗保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京市进在党中央、中轴作提国务院的线申坚强领导下,在中宣部、速推教育部、古迹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有关部门倾情指导下,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各战线广泛参与的共同努力下,在首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见证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成果丰硕。 体制机制持续健全 为下好申遗保护的“先手棋”,北京市广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指导,实现了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申遗策略等靶向指导、精准助力。 作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任务,涉及中轴线申遗保护的环境整治重点工作纳入首都规划委员会议事协调机制,展现了央地协同、军地联动、市区配合的齐抓共管良好态势。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频调度机制,凸显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位置。与此同时,市、区各主管领导亦就分管领域频繁调度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重点问题,精准打通政策路径,对症推动重点任务。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涉及规划、发改、财政、司法、住建、文物、城管、交通、环境、水务等首都发展各方面工作,各部门及相关区坚持一盘棋谋划、一股绳作战,形成了资金筹措、房源置换、司法保障等各个层面的保障机制,构建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老城风貌逐渐恢复 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改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状况与赋存环境,各部门集中发力,取得全领域多点突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赢。 据凌明介绍,北京市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整体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并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拆除天坛内坛园林机械厂,新增绿化及开放面积3.2公顷。钟鼓楼、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妥善修缮保护;考古发现正阳桥明代石质镇水兽;元代遗存万宁桥获得限重、限速保护;太庙、先农坛核心区内市属机关单位办公用房腾退拆除;严重影响风貌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层;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先农坛体校东侧场馆外立面风貌相适;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时隔百年再次感受农耕文明魅力;冬奥会期间“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向全世界展现华美壮观、大气磅礴的首都形象。 申遗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各类宣传推广活动深入开展,北京市致力于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全面吸引公众关注中轴线,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自2018年以来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相关主题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圆满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景观倡议书》10周年纪念活动,主动融入世界遗产国际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展览、讲座等多途径、多方式、多角度传播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与文化内涵,让中轴线申遗保护理念进课堂、入街巷。 首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报名作品累计达到35433件,5000余参赛选手来自全国18个省及直辖市,覆盖“老、中、青、小”四代,大讲堂等衍生活动累计观看人次突破千万。云上中轴“申遗助力人”活动仅上线5小时就吸引55万人参与互动,宣传片微博端话题阅读量超1.5亿、抖音端播放量达1.1亿次。设立“北京中轴线”微信公众号,借助中华传统节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广泛开展宣传,为中轴线申遗赢得广泛群众基础。 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单位、社会各界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延历史文脉,传中华美名。”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韩昕媛 |